作者:杨帆大福证券
入伏后的夏天,热浪袭人。
“清华大学的孩子们过来给咱们村的老兵画像了,乡亲们,有空的都过来看看呀……”一阵喇叭声划破了河南省临颍县瓦店镇大李村的上空,村子里顿时沸腾起来。
据悉,这是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的实践支队第5次走进河南临颍,县里大大小小的乡镇,他们几乎都已经亲身走了个遍。
以妙笔致敬英雄
支队抵达实践地的第一天,便马不停蹄地来到瓦店镇大李村开展在地调研。
支队成员在田间走访
在同村委村干部的交流中,队员们偶然得知村子里居住着几位戎马半生的退伍老兵。今年适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,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在村委会的积极联络和帮助下,一场特殊的“联谊”拉开了序幕。
展开剩余87%支队成员聆听老兵的故事
四位退伍老兵佩戴着闪亮的军功章,精神矍铄地跟实践队员们讲述着昔日的军旅生活。虽已年逾古稀,但他们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军人特有的坚毅光芒。
作为支队中土生土长的临颍人,石瑞祥说:“四位老兵都曾是原50军炮兵团的战士,当听到谭伯伯说‘前线条件艰苦大福证券,经常一口水要分好几次咽,一份干粮吃好几天’,看到刘正安伯伯一遍遍抚摸着军功章,我的眼眶都湿润了。我为家乡有这样的英雄感到无比自豪。”
即使退伍之后,这群老兵们仍然选择扎根基层,从民兵连长到村内志愿者,从救灾捐款到资助乡邻,老兵们用行动诠释了“退役不褪色”的家国情怀。
支队成员为老兵绘制肖像
“‘保家卫国,寸土不让’这简单而有力的八个字,是他们青春无悔的选择,”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硕士生姜思邈提议为老兵们创作人物肖像,尽自己的专业特长给老兵爷爷们留下一份特殊的纪念。随着画板上的画笔“唰唰”作响,一幅神态逼真的版画肖像跃然纸上。
一位老兵爷爷接过画像,脸上斑驳的皱纹瞬间舒展开来,笑得合不拢嘴:“画的可真像,拿回家可得和家人炫耀一把。”
支队成员给老兵绘制的肖像画
以拓染启蒙童心
“和孩子们打成一片”是实践支队历来的传统。每次实践,支队都会举办几场面向当地儿童的美育活动,从植物拓印、布料扎染,到艾草锤制作,他们和孩子们共同体验非遗文化,在内心播下崇美向善的种子。
支队成员和乡村孩童一起完成植物拓染
这次,支队选定的是“植物拓印”主题。活动当天,来自固厢乡各个村的孩子们围坐一圈,专注地聆听队员们讲解拓染技巧。在动手环节,孩子们精心挑选着自己心仪的树叶、花瓣铺在洁白的棉布上,小心翼翼地覆盖、固定、用小锤轻轻敲打,植物的轮廓逐渐显现。欢声笑语中,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,心中那份对美的向往悄然生根。
支队成员和乡村孩童一起做游戏大福证券
乡政府的工作人员感谢道:“特别感谢清华的同学们,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,也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。大家伙都抢着报名嘞!”
除此之外,实践支队在大李村、大田村为孩子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,手工扎染、制作艾草锤、举办趣味运动会……每天陪伴在支队成员身边的,不仅有紧锣密鼓的调研和走访活动,还有处处洋溢着的孩子们的欢声笑语。在参加活动的小朋友当中,有很多都曾连续几年参加过支队组织的美育活动。看着熟悉的面孔,孩子们一点儿也不紧张,反而更加兴奋地拉着身边的大哥哥、大姐姐们参与到活动中。
支队组织开展手工扎染和趣味运动会
“临别的时候,我还收到了孩子们的明信片,上面写着‘希望哥哥姐姐们明年再来’,心里特别感动,”实践队员张依婷说,“虽然只有短短几天的陪伴,但是我真切地感受到和孩子们之间跨越年龄、迈过冬夏的情感联结。这也将成为我最难忘的回忆。”
以“长效”保障“实效”
自2023年夏天起,每一个寒暑假,实践支队都会来到河南临颍开展在地实践,这已经是属于他们的第5次奔赴。
去年暑假作为支队成员第一次来到临颍的樊侃迪,这次完成了从支队成员到支队长身份的转变。他感慨道:“从去年暑假第一次来,三次实践里,我走遍了临颍十几个村庄,为了能更深入了解村子的情况,有的村甚至前后去过五六次。每次回来,都能看到新的变化,这种参与感让人欣慰。”
实践支队在绘制墙绘
从城顶村的幸福院,小师村的芦笋园,到王岗村、水牛宋村的辣椒基地,大李村的留守儿童课堂,他亲身体验着乡村振兴的各个剖面,对临颍每个村庄发展的特色如数家珍。看着村庄焕发的生机,他内心也涌动着一股责任感。
支队的这种延续性,让他们的成果产出从“短期助力”走向“长期赋能”,持续地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。2024年寒假,支队为当地特色农产品设计的品牌商标“固厢今味”,已获得授权并投入生产销售,陆续地从最初的红薯粉条、咸鸭蛋,延伸至调味料、小磨油等一系列农副产品,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推广增收。
支队设计的“固厢今味”品牌
截止目前,支队共产出12份、近15万字的学术类调研报告,开展5次美育和体育活动,打造2个区域品牌,设计6类产品包装,落地4幅墙绘设计,并陆续完成了城顶村村室改造,谷迁桥纪念馆以及4个特色文旅非遗小院的设计方案。
支队成员合影
这些成果不仅是数据的积累,更是情感的沉淀,见证着实践队伍里每一名成员与这片土地的共同成长。
“让成果真正落地生根,留下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清华痕迹,是每一位来过临颍和即将来到临颍的清华人,共同的心声。”樊侃迪说。
【版权声明】本文原载于“人文清华讲坛”大福证券,出于信息分享目的转载。相关权利归原作者及原平台所有,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
发布于:天津市亿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